□周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刘淑君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下,传承文明、崇尚道德,已成为周口人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基因。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建慧提出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精确表达了周口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品质,它植根历史、立足现实、引领着周口的未来,对于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从历史维度看,“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
体现在道德概念的发端与同源。周口作为伏羲定都地、老子诞生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是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伏羲画八卦,正姓氏,制嫁娶,以约束社会行为,推动传统道德的形成。“八卦”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理念,直接触发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方式,启发了先秦思想家老子对三代各家之道作出高度的抽象与概括。而老子的“道”文化精神,则上承伏羲文化,是对伏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德”一词,可追溯到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经》五十一章这样讲到“道”与“德”的关系:“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前37 章为《道经》,后44 章为《德经》,“道”字有76个用例,“德”字有43个用例,这种“道”与“德”理念的社会学、伦理学意义的引申与发挥,对周口历史上形成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伏羲文化与老子文化在“道”的形成上是同源的。
体现在道德底蕴的发展与传承。周口作为陈国故地,地处中原,长期受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多次来陈,讲学游历,对儒道交流和互补起到重要作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在民风上表现为道德的形式,比如: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爱人仁民的民本思想、励志为公的使命担当、高尚人格的修身理念等。在这种背景下,周口历史上出现了以东晋名臣谢安、中国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为代表的谢氏家族,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张伯驹等一批具有道德影响力的人物。以川汇区关帝庙为代表的诚信文化,契合了儒家“重义轻利”“诚大于天”的伦理原则。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商水县邓城镇叶氏家族将“诚实守信”作为发家的根本。特别是建国以来,一代代黄泛区人把一个黄沙覆盖、一毛不拔的黄泛区,改造为闻名全国的平原绿洲、中原粮仓,形成“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奋发有为、不懈奋斗”的黄泛区精神。在新时期,这些文化现象又影响着周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体现在道德元素的延续与认同。古人在取人名和地名时比较注重对道德价值的寄托与追求,这种文化在周口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用道德概念命名的乡镇、街道、地标共计140余处,如:西华县的奉母镇,太康县的高贤乡,鹿邑县的仁让街、问礼巷,川汇区的德化街、忠信街、三义街等。原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是川汇区德化街人。这些星罗密布的道德地标像一座座灯塔默默照亮周口的每一个角落,是周口人崇德向善的最好见证。这说明在周口历史发展进程中,道德的引领和带动始终很有影响力。
二、从现实维度看,“道德名城·魅力周口”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同生产生活实践、成长发展历程紧密结合,才能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和生活规范,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导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对道德传承与城市魅力相互关系的深刻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个城市形成自己的魅力,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提升,更要有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时,道德的形成是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深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的现代气息,与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的目标高度契合。所以,“道德名城”和“魅力周口”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整体。
凝聚城市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周口是一处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文明沃土,提炼和弘扬“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文化形象,发挥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使它透过文化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传达出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我家乡”的情节,促使千万周口人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推动周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们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一步挖掘“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时代内涵,结合时代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形成全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弘扬周口英模群体精神的提炼升华。“好人现象”是周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来,通过开展“诚信周口”“善行周口”“英模周口”——德润三川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催生出彭秀英、王梅荣、方志欣、李灵、李高峰、陈国厂等一大批感动中国、影响广泛的“道德明星”。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10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或“中国好人”称号、70多人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或“河南好人”称号。尤其是疫情防控、防汛救灾期间,全市27万余名志愿者、1026支志愿服务队,冲锋在前,奋战在防汛抗疫一线,汇聚起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彰显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勇于担当、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
三、从发展维度看,“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必将汇聚起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立足战略全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围绕“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谋划部署了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举措、重点工作,吹响了谱写新时代周口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冲锋号”。我们要以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为目标定位,主动对标对表,服务中心大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周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拓宽视野格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导向,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大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着眼从更高层面提升城市品质,贯彻新时期的规划理念,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彰显“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深厚底蕴和独特气质。
弘扬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认知、文化清醒和文化追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持续增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在办好“考古周口”“典籍周口”“书香周口”文化活动基础上,陆续推出“书画周口”“诗词周口”“馆藏周口”系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形成深层次文化推动,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周口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方化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