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白理事会的务实举措,到积分制的创新激励,再到文化墙的无声浸润,近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将移风易俗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聚焦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和一件件具体实在的“小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文明理念在城乡落地生根,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
红白理事会理出新风尚
“以前,示范区下辖的村庄及涉农社区,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之风一度盛行。一场白事,流水席动辄几十桌,鞭炮震天,不仅加重了群众负担,也影响了社区环境。”示范区搬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为改变这一状况,示范区指导各社区、村庄普遍建立和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制定了详细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对宴请规模、菜品数量、礼金标准等都作出了明确限定。例如,社区的老住户李大爷,原计划孙子结婚时大操大办。红白理事会得知后,主动上门,耐心讲解新规和奢靡浪费的弊端。一开始李大爷有些犹豫,觉得面子过不去。理事会成员便举例子、算经济账,还承诺帮助策划一场既简约温馨又不失体面的婚礼。最终,李大爷被说服了。婚礼当天,没有漫天鞭炮,没有冗长车队,宴席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亲友们聚在一起,热闹又温馨。
事后,李大爷感慨:“这样办好!省心省钱,人情味一点没少,邻里都夸新风气好!”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在示范区蔚然成风。
小积分兑出文明新活力
如何让移风易俗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积分制管理的新路子。王子勇是示范区永福街道王祖庙社区居民,也是一名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先进代表。他表示,在他们社区,每家每户都有一本“文明积分存折”。居民如果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参加志愿服务,或者严格遵守村规民约、践行移风易俗(如简办红白事、拒绝高价彩礼等),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在指定的“文明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农资等实物。
居民张大姐闲暇时间总爱在牌桌上消磨。自从社区推行积分制后,她发现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或参与打扫公共卫生等志愿服务都能赚积分换东西,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现在,她是社区文艺宣传队骨干,还主动承担了社区公共区域清扫等任务。“以前打麻将输钱还伤身,现在参加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还能用积分换生活用品得到实惠,真是太好了!”张大姐笑着说。
该社区负责人表示,小小的积分,激发了群众自愿参与基层治理、践行文明新风的热情,将移风易俗的“软约束”变成了“硬抓手”,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文化墙绘出乡风新面貌
“我们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不仅聘请专业画师,还发动本地书画爱好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等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图画、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感人肺腑的小故事等形式,绘制或书写在村庄的主要街道墙面上。”搬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徜徉在示范区的大街小巷,行走在乡道村庄间,一面面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墙体曾经斑驳杂乱,现在已成为示范区传播文明新风尚的“代言人”和“宣讲台”。
事实证明,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了教育引导群众、倡树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抬眼可见、驻足即观的文明理念已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记者 李瑞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