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梦姐,虽然您不认识我,可我在您这里喝了3年热茶……”
“梦梦姐”是张梦,周口市太康县好人协会志愿者。2012年年初,因为见不得环卫工人在寒风中啃干馍喝凉水,张梦就利用下班和节假日时间,在家门口附近的十字路口设置免费茶水供应点,13年来,风风雨雨从不间断。在张梦这里喝了3年热茶的是张元凤,2014年在太康县上高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爷爷奶奶有时来不及烧水,所以在压力很重的高中时光里,免费茶水供应点给张元凤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温暖,每次路过接一杯热茶,都会让她有家的感觉。考上大学后,张元凤找到张梦,说明了这段渊源,并提出在张梦这里做义工,帮助她烧水、泡茶,把这份温暖和感动传递下去。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13年来,张梦的茶水台更换了6个,茶叶泡了1000多公斤,用掉一次性纸杯20多万个、桶装水1万多桶,温暖过路群众9万多人次。从刚开始的农民工、环卫工人、路人,到学生和居民,再到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张梦积累了不少“粉丝”,打招呼的话语也从“来,喝杯热茶,不要钱”变为“刚烧好的茶,喝一杯,歇歇再走”。她的茶水供应点成为户外工作者夏天纳凉、冬天取暖的“驿站”,谁来都能歇歇脚。从泡第一壶茶开始,张梦没有应付过,实实在在用纯净水泡好茶叶。她还会根据季节不同,提供不同的茶叶进行泡制。“夏季用绿茶,秋季用老白茶,冬季用熟普洱,应季喝茶对身体好,一件事既然开始做了,就要做好。”张梦说。
一件小事,坚持久了,就会成为一件了不起的事。身边的亲人、朋友,刚开始并不理解,“花这么多钱,图的啥啊?”对此张梦总是淡淡一笑。渐渐地,亲戚朋友们被张梦坚持做公益的精神打动,开始为她提供“赞助”。
张梦在公益路上走了13年。除了用“一杯茶温暖一座城”,她还是一位“爱心妈妈”,长期认养并资助10名困境儿童。
太康县转楼镇王庙村10岁的王娜(化名)、8岁的王赢(化名)和5岁的王明(化名)三姐弟的母亲出走,他们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长期缺少母爱,加上父亲整日忙于挣钱补贴家用,很少腾出时间与孩子交流,3个孩子性格变得十分孤僻,不爱说话。2021年6月,张梦在一次走访慰问中得知这个家庭的情况,由此开始资助三姐弟。张梦本身就有两个孩子,可为了三姐弟的成长,她总是挤出时间隔三差五就去他们家里,送生活用品、学习文具,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二妞,来给你梳梳头。”“老三,你的鼻涕流出来了,过来擦擦。”“咱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一定要靠自己,好好学习争口气,记住了没?”“记住了,姑姑!”在张梦的关爱下,三姐弟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也都有较大进步,大姐王娜的成绩长期保持在年级前三名。
从事公益以来,张梦就收过一个人的“礼”——五保户王少彬给她攒的柴鸡蛋。
今年71岁的王少彬是太康县王集乡张大夫村人,无儿无女。镇村帮扶干部多次请他到敬老院居住,但王少彬说他有劳动能力,不能光靠国家养活。帮扶干部尊重他的意愿,在村里给他盖了几间房屋。一年到头,王少彬养羊、喂鸡、种地,一刻也不闲着。5年前,在太康县委网信办帮扶干部的介绍下,张梦结识了王少彬。从此,张梦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来看望他,唠唠家常、打扫打扫卫生、剪剪指甲。家里面养的老母鸡下的蛋,王少彬不舍得吃,打算送给张梦。“大爷,这是有营养的东西,你留着吃吧。”“闺女,你得拿着,你不拿我心里不得劲。”张梦收下了柴鸡蛋,也收下了一份情谊。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已经成为习惯了,既然做了就会坚持做下去,把事情做好!”张梦说。现在,张梦进入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她用自己的方式把助人为乐的火种传递下去,为“周口好人”增光添彩。(记者 乔小纳 杜营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