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者小档案
王晓静,周口市川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简称“辅导中心”)负责人。她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心灵入手,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懂得尊重、爱护环境、遵守规则、乐于助人。
在辅导中心工作的这些年,王晓静常常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城市文明?是宽阔整洁的街道?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是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城市温度?
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者,王晓静有幸从独特视角见证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历程,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数据与指标背后的人文变迁。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周口中心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行为反映出部分人的文明素养缺失,以及对公共空间和他人感受的漠视。
随着“创文”工作的深入推进,我欣喜地发现,周口城乡正悄然蜕变,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主动邀请我们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社区也组织居民参与心理调适活动。这种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恰恰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2024年,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刺阶段,辅导中心积极创新服务形式,将心理健康工作与文明城市创建紧密结合,先后设立了“社区绘本角”“亲子沟通实验室”“学校情绪宣泄室”及“放学路上的解忧杂货铺”打卡点,并组织开展了“文明家庭心理工作坊”“情绪管理训练营”“网络文明心理课堂”等活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青少年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这些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孩子不仅解除了心理困扰,还成为传播文明的小先锋。
王晓静常常告诉孩子们:“文明不是别人要求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绽放自信笑容,看着我们的城市一天天变得更加温暖和谐,我为自己能在这场文明城市创建中贡献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
当收到曾患轻度抑郁的女孩寄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照片时,当听闻曾辅导过的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率连年下降直至“归零”时,王晓静豁然明白:自己始终践行的“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理念,已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滋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明基因,更成为助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跃迁的有生力量。(记者 李瑞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