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淮阳龙湖的水雾还没散尽,一艘蓝色的打捞船已划破水面。船头的孙建设弓着腰,铁制捞网在他手中像有了生命,轻巧探入水中,再猛地一扬,塑料袋、枯荷叶便簌簌落入船舱中。
他额角的汗珠混着露水滚落,而他的工装后背上早已洇出褪色印记——这是他在龙湖上度过的第4000多个清晨,也是他从部队退役后,以另一种方式“站岗”的第十三个年头……
把过硬的军事素质 用到工作岗位上
1987年深秋,19岁的孙建设背着行囊走进军营。在那个号角催征的年代,他把“掉皮掉肉不掉队”刻进骨子里:五公里越野总能跑进全连前三,射击考核次次40环。
1990年因在抗洪抢险中连续三天三夜加固堤坝,他荣立三等功。“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个概念!”这句在部队喊了四年的口号,成了他往后人生的标尺。
1991年退役回乡。随后的日子里,孙建设摆过地摊、开过小货车,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直到2012年,看到龙湖边招聘垃圾清理员的公告,他揣着退伍证就去报名了。
“穿上军装保卫国家,脱下军装守护家乡,都是duty(责任)。”他笑着说,一口带着军营味儿的普通话里,藏着从未褪色的赤诚。
垃圾清理队的同事都知道,孙建设有个“部队式作息表”: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像出操一样在湖边跑两公里,再检查打捞工具——船头要擦得发亮,捞网焊点要逐个加固,就像当年检查枪支弹药。
“湖里情况复杂,工具就是我们的‘武器’,不能出半点岔子。”孙建设说,有次暴雨过后,湖面上漂浮着大量枯枝,他与队员们一起连续作业10多个小时,直到把水域清理干净。队长劝他休息,他摆摆手:“在部队,任务没完成,谁能躺下?”
喝着湖水长大 就要护着湖水长清
孙建设的家就在淮阳后孙庄村,推开院门就能看见龙湖的芦苇荡。“小时候在湖里摸鱼,渴了就掬一捧湖水喝,甜丝丝的。”他总说,龙湖是刻在他血脉里的一份乡愁。
2012年刚入职时,龙湖部分水域因游客乱扔垃圾长了绿藻,他看着心疼。上班的头一个月,他每天泡在湖里,硬是用脚丈量出23个垃圾易堆积点,画出详细分布图。“早上捞漂浮物,中午清理浅滩,傍晚还要绕着岸边捡烟头。”他告诉记者。
夏天湖面温度高达40℃,他晒得脱皮;冬天湖边结冰,船难以行进,他就踩着水蹚过去。有一年冬天,为救一个落入湖中的孩子,他憋气潜水三次,举着孩子上岸的他嘴唇发紫,赢得众人喝彩。
十几年下来,他打捞的垃圾能装满几十辆卡车。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龙湖的行动中,龙湖的水质也由差变好,荷花种植面积扩大了300多亩,龙湖变得越来越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
去年夏天,有游客对着清澈的湖水拍照,孙建设在旁边撑着船,悄悄把船往远处挪了挪,怕破坏了游人镜头中美好的画面。“来来,师傅,我得把您拍进去,您才是湖中最美的风景。”游客一句招呼,让孙建设双目湿润。“你看这荷叶上的露珠,亮得像星星。还是拍它吧。”他对游人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和当年在部队升国旗时一样亮。
在平凡中坚守 把小事做到极致
在垃圾清理队,孙建设有个绰号叫“活地图”。
哪片水域水流急,垃圾容易滞留;哪片芦苇荡里藏着废弃渔网;甚至哪棵柳树上常挂着塑料袋,他都门儿清。“干一行,就得钻一行。”他结合日常工作的经验,总结出“分段打捞法”——按水流方向划分责任区,清理质效比以前提高了一倍。
2017年那个夏天,更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处变不惊。
当时,一中年男子田某酒后溺水,岸边人慌作一团。孙建设听见呼救,扔下捞网就往水里冲。他知道这片水域水下有深坑,没直接游向田某,而是绕到别处,借着水流斜向潜游——这是他在部队学的“水中救援技巧”。
两次下潜,他摸到了田某的胳膊,拼尽全力将人托出水面。上岸后,他又用在部队学的急救知识按压胸部,直到田某吐出污水后苏醒。“当时没想别的,救人要紧。就像在部队,战友遇险,能不冲吗?”
如今,57岁的孙建设仍保持着每年打捞40余吨湖中垃圾的纪录。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岸边那片新栽的垂柳笑着说:“你看这树,一年年扎根,不声不响就绿了一片。咱这人,不也一样?”
致敬那抹永不褪色的“迷彩”
又是一个清晨,孙建设和哥哥孙作峰将船划向湖心。
朝阳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水面上,像两座坚守的航标。从军营到龙湖,从“橄榄绿”到蓝马甲,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的担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日子里,孙建设或许不会说太多豪言壮语。
但当龙湖的风拂过他鬓角的白发时,当游客赞叹“这水真清,这景真美”时,当湖里的鱼儿跃起时——这一切,都是对他最好的称赞。
因为总有人,把“退役不褪色”写进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总有人,把“家国情怀”融进一草一木的守护中。
孙建设,这位守护龙湖的老兵,用十三年的平凡,书写着最动人的奉献诗行。
有人说,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可孙建设却说,这是一位老兵对家乡龙湖的浓浓深情……(记者 杜欣 通讯员 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