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把非遗剪纸的种子播撒在校园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5-10-09 09:34:3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9月26日,淮阳中学的艺术教室里,王海英正指导学生剪纸。红纸屑如雪花般飘落,学生们专注地操纵着手中的剪刀。墙上挂满了各式剪纸作品:翩翩起舞的红蝴蝶、精细复杂的校徽图案、生动传神的水浒人物……这些全部出自学生之手。

  “剪纸是一种抽象的镂空艺术,它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它既能表达爱情,又能刻画自由,追求生而美丽。”王海英这样定义她所热爱的剪纸艺术。号青蝉、朱鸟,诗名“三逸儿”的她,已届不惑之年,从古都安阳来到淮阳中学,将非遗剪纸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特殊时期的剪纸启蒙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球抗疫的关键时期。当城市按下“暂停键”,王海英却在加速思考:“怎么能在校园和课堂,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和忧郁?”

  “让孩子们的脸上露出微笑,就像‘蝴蝶满园飞舞’一样。”这一想法促使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剪纸引入课堂,让非遗剪纸走进校园。

  于是,剪纸课和校园餐厅美术馆展览在该校领导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在淮中校园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王海英与剪纸的缘分早在2004年就已结下。当时,她随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袁汝波教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赴山西、陕西考察教学。在陕北三十里铺,她第一次接触并购买了大量“大窗花”——陕北剪纸。

  “之后我不管在本地还是在北京研修,到哪个城市都多多少少买点剪纸,也算是结缘于收藏吧!”王海英笑着说,“是自学,没有家族传承,也不是师徒传承。”

  这种自学经历塑造了她独特的教学风格。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她开始了将剪纸艺术系统引入课堂的探索。

  “以文化艺”的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以文化艺,以艺传文’。”王海英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理念。

  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她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初心,这也是淮阳中学的办学特色。她从未把剪纸单纯当作艺术来讲授,“它本身就是文化”。在备课过程中,她发现高中课本《美术鉴赏》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艺术”中,有长达23页关于剪纸内容的描述,于是决定将剪纸作为教学重点。

  起步阶段充满挑战。“没有教具,自己也不会。但是那个特殊时期和教师的信仰,促使我必须从民间剪纸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这个专业里来。”王海英说。

  王海英还擅长国画和诗歌创作,一直希望将“诗书画印”融入高中教学。“从一开始,每一个剪纸作品每一节剪纸课都赋予它思想和主题,我想这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

  4年来,她探索教授了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课等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最终凝练出“以文化艺,以艺传文”的教学理念。

  “五四之光”里的红蝴蝶

  在众多教学经历中,最让王海英难忘的是疫情期间筹备“五四之光——淮中课堂红蝴蝶展”的经历。

  “作品如何保存?我想到了用订书机订剪纸而不是粘剪纸。另一个难题是如何放在报栏里不被风刮日晒。”王海英说,当时快递停运,她骑车到处寻找合适的材料,最终选择了一种用来装大相册的避光塑料袋。

  “这个很麻烦,需要先割下来再点燃蜡烛用刀片粘合,需要功夫和耐心。我做到凌晨三点,终于在5月4日前完成了。”王海英回忆道,“因为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激励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担当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

  另一件让她难忘的事,是80多岁的剪纸艺术家何淑英老师的支持。何老师听说王海英在淮阳中学教剪纸课后,竟然找来了自己已送人十几年的水浒人物剪纸作品赠与她。

  “所以我准备把这套水浒人物剪纸作品修改完后做成长卷(送省馆),再出一本水浒剪纸合集。”王海英每年都把这套作品用于教学,让学生通过水浒剪纸作品践行“以艺传文”的理念。

  剪纸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谈到剪纸技艺,王海英认为关键在刀法。“剪刀剪纸才是最纯正的民间剪纸艺术。”经过去山西、陕西考察学习,她意识到这一点,并调整了教学方向。

  “剪纸的精髓,我觉得还是心性。”她以剪纸大师库淑兰为例,说明为何其作品能成为世界性的剪纸符号,“源于那个时代她心中的信仰和环境”。

  4年来,王海英以校为家,住折叠床,没有一天离开过淮阳中学的校园。“除了正常的美术鉴赏教学,我想我也做了三年的合格志愿教师,一颗心全部投入到这片校园。”

  王海英的剪纸教学题材不断丰富:从“鱼”剪纸,到红蝴蝶剪纸,再到水浒人物、十二生肖、校徽图案、百家姓等剪纸。最让王海英自豪的是培养了一对双胞胎学生吴敬舫和吴敬霞。她们从高一到高三坚持剪纸,每一幅作品都在王海英认真用心的指导下完成。吴敬舫的《一花一世界》被北京舞台设计师盛赞“可以参加北京展赛”,虽然最终因作品数量不足未能参赛,但已成为淮阳中学的代表性作品。

  “这张作品,我想不仅对吴敬舫的高中生活还是一生都是特别难忘的,我为她骄傲。”王海英动情地说。

  展望未来,王海英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充满信心:“只要中国人的血脉存在,以中国文化寄存的剪纸艺术必然流传。”

  王海英希望政府能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剪纸课程,加大教师培训和硬件投入。尽管目前学校支持还有空间,但她相信,剪纸艺术必将成为淮阳中学的一张“金字名片”,为素质教育注入强大活力。

  在剪纸教室,记者看到,一批学生围拢过来,王海英拿起剪刀,红纸在手中翻转,剪刀开合间,一只只蝴蝶翩然诞生,仿佛要飞出窗外,将非遗的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

  王海英的讲解随着剪纸声渐渐融入校园,而她所传递的文化火种,正在新一代年轻人手中继续燃烧。(记者 杜欣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