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白事是件大事。大鱼大肉、名贵烟酒……这是对白事的惯有印象。为了落个“孝子贤孙”的“好名声”,村民往往铺张浪费。然而,记者近日在淮阳区葛店乡朱寨村村民李东家里的白事现场看到,桌上只有杂菜汤,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几年,在我们朱寨村办白事,不论你是条件好,还是条件差,来到这都是一碗汤,馒头随便吃。”葛店乡朱寨村党支部书记朱子民说。白事现场,朱寨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正在帮助主家盛菜,热腾腾的杂菜汤一碗碗端上饭桌。“以前丧事大操大办,村民互相攀比,觉得场面不隆重就是没面子,酒席规模越来越大,既造成了大量浪费,又增加了村民经济负担。现在大家都这样办,既不浪费,也不攀比。风气正了,大家都高兴。” 朱子民说。
一碗杂菜汤,彰显了移风易俗新风尚。近年来,淮阳区推行白事简办,弘扬“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文明事迹不断涌现。
在淮阳区刘振屯镇王三楼村,92岁的王思连去世后,他的6位子女只简单办了场追悼会,可村里却没一个人说这些孩子不孝顺。原来,王思连在世时,子女们为让老人安度晚年,就轮流赡养老人。“平时陪老人聊聊天、看看电视,老人的饭菜我们亲手做,谁家也不请外人照顾。老人活着的时候孝敬他们才是真的!”王思连的子女说。追悼会上,王思连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分享老人在世时的趣事,真情满满。现场虽然布置简单,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暖。
2025年3月10日,家住淮阳区安岭镇张小庄村的共产党员张景军因病离世,享年80岁。他的子女遵循父亲“丧事从简”的遗愿,按照区委、区政府相关规定,在村红白理事会指导下,不搞繁琐仪式,就用5桌简单的饭菜招待了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简单却不失温馨。“我父亲61年党龄,他一辈子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的葬礼虽简,但在我们这片影响很大,转变了很多村民的观念,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张景军的子女说。
移风易俗工作要推动落实,除了文明宣传要到位,更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在机制建设方面,淮阳区白楼镇沙沃村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乡村大食堂+老年食堂”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把制度约束、场所规范和服务保障相结合,实现“厚养”水平提升65%,“薄葬”支出降低80%。沙沃村创新建立“双堂联动”机制,通过老年食堂和乡村大食堂的协同运作,有效推动了“厚养薄葬”新风尚的形成。在“厚养”方面,村里将闲置村室改造为15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除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外,还提供了日间照料、健康监测等服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在“薄葬”方面,乡村大食堂作为统一丧事办理场所,严格执行白事餐饮标准,将每桌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这套“双堂联动”机制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育了文明乡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宣传引导,健全体制机制,因势因村制宜,深入推进‘厚养薄葬’,用身边的好典型教育和引导广大村民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做移风易俗行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全面助推文明新风进万家。”淮阳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翟冬冬说。(记者 乔小纳 杜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