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记者走访郸城县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洺南街道,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天价彩礼被“八千八”的诚意取代,孝老爱亲成为街坊四邻的日常,平凡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困境家庭因互助而重燃希望……在各个社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折射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彩礼“瘦身”,爱情“增重”。“彩礼不是婚姻的秤,感情才是幸福的根。”英庄社区的27岁的王紫娟与25岁的钱文豪,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两人经朋友介绍相识,情投意合之际,面对婚俗旧习,他们选择了一条新路:订婚宴仅邀双方父母,不摆酒席、不收重礼,彩礼象征性收取8800元。这一决定起初遭遇阻力——男方长辈担忧“面子挂不住”,女方亲戚顾忌“嫁得不够风光”。但两人态度坚定:“婚姻是两个人的生活,不是一场表演。”
一石激起千层浪。英庄社区红白理事会以王紫娟和钱文豪的爱情故事为榜样开展宣传,促成多对新人降低彩礼,平均彩礼降至3万元以内。新人把高额的婚礼花费省下来,变成了小两口实实在在的“幸福基金”。
床前尽孝,感动四邻。育新社区的郭敏,是街坊口中的“五好媳妇”。婆婆突发脑梗住院时,她辞去零工,为婆婆擦身、喂饭、按摩,全天守候在病床前。同病房的病友感慨:“亲闺女也不过如此。”社区评选“五好媳妇”时,她高票当选,却摆摆手说:“孝老爱亲是本分,没啥!”如今,育新社区像郭敏一样的孝顺媳妇慢慢多了起来。她们还组成“天使团”,定期探访孤寡老人,文明之风如春藤蔓延。
危难时刻,凡人英雄。王寨社区的刘勇,有一份特殊的“救援地图”——九寨沟地震、郑州“7·20”特大暴雨、安徽洪灾……十年间,他带领民间救援队辗转全国,参与大型灾害救援10多次,转移群众3000余人,在263次溺水救援中挽回278条生命。
脱下救援服,他是社区公益的“领头雁”。组织队员为孤寡老人修屋顶、带留守儿童郊游、为困难家庭募捐……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指了指胸前的党员徽章说:“我是党员。”
小善聚暖,情满中秋。2024年中秋节前夕,夏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上演暖心一幕。居民张常意自费购买200份月饼和粮油,邀请社区老人和保洁人员共度佳节。85岁的李爷爷接过月饼时眼眶湿润:“孩子在外地很忙,在社区过节,我感到温暖,不孤单。”社区随后建立“爱心资源库”,居民可认领“微心愿”——教老人用手机、帮老人代购药品、陪老人就诊……张常意说:“温暖不是独奏,而是合唱。”
以脊梁撑起破碎的家。黄庄社区的张秀荣,68岁的她肩膀扛着三代人的命运。她的丈夫、儿子、女儿相继罹患脑萎缩,儿媳、女婿离去,留下一个孙子和一个外孙。凌晨,她已蹬着三轮车收废品;晌午赶回家,给瘫痪的儿子喂饭、擦身;深夜辅导孙子功课……“累吗?”面对询问,她搓着皲裂的手说:“只要孩子在,家就在。”
黄庄社区的党员干部没有让这位母亲独行。为她申请了低保、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联系医院定期义诊……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张秀荣对生活充满信心,她说:“感谢党的好干部,日子再难,总有人拉你一把。”
从拒彩礼的青年到救危难的党员,从床前孝媳到自强母亲,洺南街道内,一个个“暖暖”的人物,就如一束束“暖暖”的阳光,温暖着一个个社区,温暖着一座城。(记者 徐松 通讯员 丁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