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峰
即时配送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而骑手作为这一链条的核心参与者,其权益保障与工作环境优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道,日前,全市首个“骑手友好社区”在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碧桂园社区正式落地。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相关部门促进即时配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号召,也探索了城市治理与新就业群体关怀的融合路径。
长期以来,骑手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困扰着快递行业。门禁限制、路线复杂、休憩设施不足等问题,既影响配送效率,也加剧了骑手的工作负担。碧桂园社区以“友好社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多方协同机制,协调物业、平台企业与社区资源,绘制“骑手友好线路图”、优化门禁管理、设立“暖新驿站”等,为骑手提供清晰导航与便利服务。结合社区原有设施优势,这种模式将配送效率与居住环境品质同步提升,实现了“居民便利”与“骑手友好”的双赢。
“骑手友好社区”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这种“双向奔赴”的机制,让骑手从“陌生人”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既增强了其归属感,也激活了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形成“服务骑手—骑手反哺”的良性循环。
“骑手友好社区”的建设,本质上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碧桂园社区引入“补给站”、临时休息服务等,直击骑手“充电难”“休息难”等痛点。这些细节与相关部门提出的“优化配送环境、加强职业保障”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体现了从政策制定到落实落地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通过“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居民与骑手的情感联结,消解职业偏见,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城市文化。
周口市的首个“骑手友好社区”,为职能部门平衡新业态发展与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启示:一是需强化政策联动,将住建、交通、人社等部门职能整合,形成系统性支持框架;二是发挥平台企业技术优势,如利用数字化地图优化配送路线;三是推广“柔性治理”理念,通过激励而非强制手段引导社区参与。未来,若能将此类模式扩展至商场、写字楼等场景,并纳入城市更新规划,则有望形成全域友好的新就业生态。
“骑手友好社区”绝非简单的便民工程,而是城市精细化治理与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这一举措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切实保障,亦是通过共治共享实现城市温度与效率双提升的创新探索。期待这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扩展至更多的城市空间,让每一位为生活奔波的骑手,都能在城市的角落找到尊重与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