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是农耕文化、姓氏文化、中华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2024年10月26日,我市被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履行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政治责任,立足护好管好用好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申报促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简称“申名”)带动历史文化传承、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名城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历史厚重
保护架构彰显名城底蕴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周口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高度契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核心标准。
古城历史渊源长,文化价值脉络清。淮阳古城迄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城湖共生格局,展现了黄淮平原地区城市趋利避害、择高筑城的城市营建理念。周家口在明清时期因水运而兴,成为区域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军事重镇。周家口依地势沿河建城,一地建三城的空间格局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典型例证。周口作为黄淮平原农业发展与开拓精神的见证地、新中国黄泛区生态治理和农业开垦精神的集中承载地,充分体现了当代农耕文化和农垦精神的价值。
城水相依格局显,历史遗存见沧桑。周家口北寨、西寨原有格局随着岁月变迁已发生较大改变,但作为城市源头的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却得以较好保存,成为承载城市根脉的核心空间载体。该街区内建筑古朴,多处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较好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豫东地区的营造技艺与风貌特色,构成连续的历史场景,街巷两侧商铺林立,依稀可见当年盛景。此外,老淮中街区承载着近现代教育记忆,黄泛区农场场部保存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场部建筑,铭刻了新中国农垦拓荒的壮阔史诗。这三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共同构成了层次清晰、类型丰富、真实可感的历史文化遗存体系,为名城价值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依托,并成为保护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织网保护守根脉,古今辉映筑基石。我市以完备的保护体系筑牢“申名”工作制度基础。周家口南寨、老淮中、黄泛区农场场部三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界定清晰,有效守护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空间单元。
34条历史街巷及51处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与建档管理,74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织就强大的法定保护网络。
高位谋划
构筑“申名”坚实“四梁八柱”
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征程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周口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了“申名”路径与定位,以深刻的全民共识凝聚起守护文脉的磅礴伟力。
领导挂帅,机制先行。市委、市政府将“申名”工作视为传承城市文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成立正处级事业单位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保护中心,设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周口市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专班,为申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成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通过一个数据底库、一个管理平台、一张屏幕统览,对全市历史文化遗产等各类保护对象进行数字化建档;划定了周家口南寨等四片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公布238处历史建筑,并进行测绘建档挂牌保护。同时,公布非遗项目258项,认定“老字号”品牌56个。
资源整合,部门联动。我市打破住建、文旅、规划、财政等多部门衔接壁垒,建立高效协同机制。设立专项资金,优先保障文物修缮、历史街区整治及档案编研等基础工程,形成资源聚焦效应。切实强化资金保障,为持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每年市本级及区级财政均安排专项预算用于名城保护,同时,积极进行项目融资,多渠道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定期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和动态更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工作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体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全部落实到位。
专家把脉,规划引领。多次邀请国家级、省级权威文保专家实地考察论证,举办高层次研讨会。委托国内知名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团队编制系列保护规划,并全过程指导实施。多个保护规划已完成成果编制并通过专家评估,已纳入《周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条例清晰,法规护航。制定《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并审议通过。《条例》明确了保护目标、重点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以及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为名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步推动相关法规出台,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及我省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要求,积极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近三年未发生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破坏保护对象等致使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未发生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重大文物违法事件,以法治刚性筑牢保护根基。
全民动员,氛围营造。构建贯穿历史文化保护实施、评估、监督与意见反馈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制定了《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试行)》,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保护工作。周口日报社、周口广播电视台等市属媒体及其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统一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周口历史文化资源和“申名”工作举措,不断提高知晓度和影响力。
抢抓实干
让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一种至高荣誉,更是一种奋斗目标和责任担当。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周口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抢抓千载难逢的“申名”机遇,举全市之力抓实名城创建,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动场景,诠释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脉、人文精神和城市温度。
如今,在市、区两级政府全力推动下,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正以崭新姿态展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气。周家口南寨、老淮中、黄泛区农场场部等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均入选河南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从最初的蓝图规划,到如今的焕新发展,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白彦章故居、周家口抗战指挥部旧址等重大历史坐标完成本体修复,砖雕门楼与木构梁架重现精工;李家当铺院、刘氏老宅等传统民居瑰宝经科学修缮,青砖灰瓦间再续市井烟火。夜市区域、总工会旧址、水务局旧址、老法院旧址、皮件厂旧址、文化街片区以及“中环线”建筑立面等改造工程已完成;大渡口等六大古码头和西大坑公园全面开放;南山货街、老街、剪股街“微管廊”施工全部完成。随着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该街区还将与城市公园、文化场地形成联动,共同构建“文化+生态+商业”的复合型城市空间。
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淮阳饭店整体施工基本完成,多家知名品牌商户已经入驻,酒店引进项目预计今年装修入住。电影院、红旗楼外立面所有施工已完成,已入驻两家大型连锁超市及休闲娱乐场所。老淮中历史文化街区内小礼堂已完成施工,作为社区老年餐厅已投入运营。黄泛区农场场部的邮电所被活化利用为特色产品展销助农驿站,复原“农垦供销社”等生活场景,展出黄泛区特色农产品数十种,有效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和助农惠农的有机统一。
当见证周口商业繁荣的皮件厂“从沉睡中苏醒”,当代表中原地区近现代教育建筑重要实物的老淮中小礼堂“变装升级”,当黄泛区农场场部财税所旧址被活化利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些修缮一新的历史空间已然成为活化城市记忆的载体。南山货街旁的十字街夜市活力十足,明清时期居民建筑群成为新晋打卡地,越来越多周口年轻人选择在历史文化街区自由漫步……这些鲜活景象不仅让文物建筑“延年益寿”,更使历史街区日益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立体式城市记忆”。历史建筑无法开口诉说,但守护历史建筑的人民群众将会继续传递城市文化、守护城市命脉,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记者 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