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0月18日,周口市第三届“少年与科技”科学家科普巡讲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
6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带着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智慧,走进我市近50所中小学,为上万名学子开启了一场场启迪心智的科普之旅。
这是一场知识的播种,也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从机器人到航天技术,从人工智能到心理健康,科学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悄然生根,梦想的翅膀在探索之旅中悄然展开……
顶尖科学家面对面 前沿知识“零距离”
“同学们,你们相信有外星人吗?你们在夜空中有没有见过不明飞行物——UFO?”10月13日下午,在周口市文昌小学报告厅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站在大屏幕前,以一张张精美图像、一段段珍贵影像,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严谨而有趣的科学探索。
台下两百双眼睛专注凝望,不时爆发出“哇”的惊叹——有孩子伸长脖子目不转睛,有学生飞速记录灵感闪现,更有小手高高举起追问:“外太空真的存在其他生命吗?”一场主题为《寻找地外生命》的讲座,让浩瀚宇宙变得亲切可感。
我市此次邀请的6位巡讲专家均为各自领域的权威学者——自动控制与机器人领域专家原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自动控制与机器人技术娓娓道来,引得现场掌声不断;人工智能专家潘春洪通过视频展示AI如何“识别”人脸、“读懂” 图像;心理学专家吴瑞华,借助“7”的视觉实验与无意义图形解析,让教师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感叹“原来心理学可以如此巧妙地提升学习效能”。
从航天技术到人工智能,从机器人应用到心理健康,科学家们摒弃晦涩理论,用案例、视频、模型和互动实验,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少年能懂、爱听的“科普大餐”。
正如西华县第二初级中学学生王梓涵所说:“以前觉得科学家遥不可及,现在发现他们太博学、太伟大了!他们让我爱上了科学!”
定制化课程按需送 科普细雨润无声
在周口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吴瑞华研究员的专题讲座现场,气氛活跃。他通过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互动游戏,引导学生们发现自身思维的特点,探索科学思维的奥秘。该校八(9)班的来筠成同学在讲座后兴奋地说:“以前做题只想快点套公式,今天才发现,放慢脚步、换个角度,题目自己会‘说话’。”
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整个巡讲活动。每位科学家的报告题目都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实现了科学知识的“精准滴灌”——
面向小学生,潘春洪研究员的“走进人工智能”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人工智能知识;焦维新教授的“载人航天与空间站”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太空奇观。
面向初高中生,原魁院士的“服务机器人——承载了人类的种种梦想”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趋势;卢汉清研究员的“走进我们生活的机器人”系统介绍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前世今生。
面向教师和家长,吴瑞华研究员的“表扬与奖赏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育人理念;朱民才研究员的“航天器轨道的奥秘”则满足了更高层次的知识需求。
在太康县第一初级中学,卢汉清研究员在讲座中,讲述“图像智能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智慧”。他通过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等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每场讲座结束后,大批学生围在讲台前,争相提问,久久不愿离去。
科技教育深度融合 青春梦想正启航
10月17日下午,郸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报告厅内,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正在上演。热烈掌声中,潘春洪研究员结束了专题报告。这时,该校八年级的学生李浩然站起来举手提问:“老师,我想设计一个能帮奶奶扫地的机器人,该从哪里学起?”潘春洪微笑回应道:“先学编程基础”,并鼓励他“保持好奇心,未来你一定能实现梦想”。这样的温暖瞬间,在巡讲中随处可见。科学家们不仅带来知识,更用自身经历传递“探索未知、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朱民才研究员在沈丘县县直高中讲述“嫦娥探月”背后的故事时,提到团队曾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连续攻关72小时,高一学生王宇轩在观后感中写道:“原来航天梦是靠一次次的坚持。我以后也要当工程师,为国家造火箭!”
此次活动还推动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市教体局提前调研学校需求,确保讲座内容与教学实际结合;各县(市、区)教体局安排专人对接,保障讲座场地、设备等硬件到位。
“科普巡讲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短板’,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实际用处’,现在班里讨论科技话题的学生多了,主动报名参加科技社团的也多了。”周口市第十九初级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10月18日,随着最后一场讲座结束,周口市第三届“少年与科技”科学家科普巡讲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为期一周的科普盛宴,不仅让周口少年近距离接触科技前沿,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未来,我市将继续推进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更多科学家走进校园,让科学精神在周口大地生根发芽,为培养创新人才、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记者 田亚楠 )